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在領導中國經濟發生曆史性變革、取得曆史性成就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人民立場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根本立場,充分體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标、根本保證、指導原則、路徑選擇、主題主線等各方面,我們要深入領會、全面落實。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一、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經濟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支撐,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然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标。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體現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标,關鍵在于不斷解放發展生産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标。改革開放後,我們提出“三步走”戰略,明确第一步要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要讓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兩步構成了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第三步則以實現人民生活比較富裕為目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現代化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分兩個階段作出戰略安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标中更加突出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現中國經濟發展的奮鬥目标,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一方面,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積極鼓勵勤勞創新緻富,緊緊依靠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經濟“蛋糕”做大做好,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愈加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正确處理增長和分配的關系、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結構,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把經濟“蛋糕”切好分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紮實邁進。

  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增進人民福祉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黨的領導,是黨百年奮鬥積累的寶貴經驗。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有目标的,黨的領導要貫穿于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國共産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始終代表人民利益,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根本在于切實為人民謀幸福,不斷增進人民福祉。這是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根本目标,是黨作出經濟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别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标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記初心和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全面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黨中央不斷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的體制機制,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化建設不斷加強,黨中央制定重大方針和政策、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重大任務的制度化規範化水平不斷提高,有力保證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為推動各方面共同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證。

  經濟工作與人民群衆切身利益、與民生福祉密切相關。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中國經濟行穩緻遠,必須堅持為人民利益而努力奮鬥,學深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時刻牢記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擇的根本前提,在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做到心裡始終裝着人民,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用正确的決策來滿足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衡量黨領導經濟工作得失的根本标準。要切實提升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準确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要全面提升領導經濟工作的科學化水平,發揚鑽研精神、加強學習調研、注重分析研判,在立足國情、放眼世界的基礎上作出科學決策,同時不斷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寫了《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一書。

  三、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新發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引領我國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科學指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科學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從根本宗旨把握新發展理念,并強調“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這开云体育國經濟發展的指導原則,根本就在于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在領導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始終堅持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世界上一些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出現挫折甚至遭遇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執政黨脫離了人民,成為隻維護自身利益的特權集團。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屢屢陷入經濟危機,歸根到底在于執政黨放任資本、縱容剝削,實施了背離人民意願和利益的錯誤政策。中國共産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終同人民群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黨中央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注重以創新發展解決發展動力問題,以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以開放發展解決發展内外聯動問題,以共享發展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切實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

  新發展理念是指揮棒、紅綠燈,必須從根本宗旨出發,準确全面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力量推動創新發展,用創新成果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民全面發展。要立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着力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矛盾,增強發展協調性。要着眼人民新期盼,推動生态文明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環境和生态環境質量,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綠色發展。要提高開放水平,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質量,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要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切實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

  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适應我國新發展階段要求、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争新優勢、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是暢通國内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經濟循環的各個關鍵環節都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生産環節緻力于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分配環節緻力于持續提高居民收入,流通環節緻力于有效聯通生産與消費,消費環節直接服務于人民生活各個方面。一個國家的經濟循環如果暢通,物質産品會增加、社會财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生産、分配、流通、消費不論哪一個環節出現堵點、斷點,都有可能導緻循環受阻甚至停滞,最終影響民生福祉。

  “連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我們黨始終堅持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既立足于基本國情,又主動融入世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深度融入國際大循環,形成了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對快速提升我國經濟實力、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受逆全球化、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擡頭等影響,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國内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越發明顯。在超大規模内需市場有力支撐下,在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所帶來的消費增長和消費升級推動下,國内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暢通經濟循環各個環節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通過有效擴大内需和建立強大國内市場,切實推動國内大循環更加順暢,實現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進而實現人民生活品質提高與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良性互動。在生産環節上,要更加注重對接國内市場需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适應不同收入群體的實際需要,以高質量供給促進内需潛力充分釋放。在分配環節上,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消費發展夯實基礎。在流通環節上,要加快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更大範圍把生産和消費聯系起來,形成供需互促、産銷并進的良性循環。在消費環節上,要順應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趨勢,有針對性地開拓城鄉消費市場,鼓勵新模式新業态發展,促進境外消費合理回流。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五、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高質量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之義

  高質量發展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并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說到底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都在于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随事而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洞察國内外大勢,準确把握經濟發展大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作出我國經濟“三期疊加”、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态等一系列科學判斷;深刻指出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明确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問題,但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良方,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始終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方向,作為提高供給質量的重要原則。要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個性化、多樣化且不斷升級的需求,充分發揮需求對供給的反作用,推動供給體系提升和供給結構優化。要用供給變革進一步催生新的需求,繼而形成高質量需求牽引高質量供給、高質量供給創造高質量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态平衡。要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關鍵内容,進一步關注并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普遍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住房、健康、環境等方面需求。要持續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切實提高供給結構适應性和靈活性,确保供給體系更好适應需求結構變化。要努力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躍升,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