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間感受森林的演替恢複和生物多樣性,在洞窟裡領略燦爛的石刻藝術魅力,在科技館探索科學的奧妙與神奇……近年來,随着人們觀念的變化,研學旅行受到熱捧。研學旅行與普通觀光遊有何不同?怎樣設計一條靠譜的研學路線?行走的課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收獲什麼?當前,研學旅行市場還存在哪些問題?

學生走進天山天池地質博物館

圖源:新疆天池管理委員會

01

不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陽關品邊塞詩情、在鳴沙山月牙泉看神奇的沙泉共生自然景觀、在莫高窟賞壁畫藝術,如今,研學遊成了甘肅敦煌的旅遊新時尚。敦煌的研學熱猶如一扇窗口,推窗遠眺,在全國,随着暑期的到來,研學旅行成為出遊的熱門選項。

對于這一現象,2002年就進入旅遊行業、經曆了研學旅行從萌芽到發展過程的于會青并不陌生。“研學旅行最初沒有這麼明晰的名稱和目标,主要是以夏令營、冬令營的方式開展。現在我們更多是進行自有研學課程設計開發與執行,了解孩子的需求,整合旅行目的地的資源,形成有意義、有意思的研學項目。”于會青說。

目前,關于研學旅行的定義,2016年11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解釋為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但在日常運行中,旅行機構仍是研學旅行的主要組織力量,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情況下,研學旅行是旅行機構賴以生存的一大支柱。

龍門石窟2020年推出的六大主題研學課程

圖源:龍門石窟公衆号

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表示,順着曆史的脈絡溯源,在古代中國,文人便有遊學之風,孔子率衆弟子周遊列國,考察各地的風土人情,宣傳禮樂文化,堪稱世界研學旅行的先師和典範;李白、杜甫遊曆了名山大川寫出中國詩歌的巅峰之作。現在的研學,注重讓孩子們邊旅行邊從中學習知識,拓展視野、豐富見解,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影響學生身心的教育活動。

在于會青看來,研學旅行和觀光遊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關注點不同。一般的旅遊主要關注景觀性、舒适度,而研學旅行主要關注知識性和體驗度。但研學旅行可能會分不同的主題,如古建主題、曆史主題、藝術主題等。圍繞這些主題的講解和一般觀光遊的泛泛而談有很大區别,會更專業、更有深度。另外,研學旅行過程中一般還會加入相應的體驗活動,如古建類的榫卯體驗,比如藝術類的彩繪體驗,比如曆史類的穿越闖關活動等。

從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活動,有意義、有意思的項目體驗等表述中可以看出,承載着傳授知識的研學旅行注定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要精心籌劃的行走的課堂。

02

市場需要怎樣的産品?

在白園和香山寺景區舉辦著名詩人的歌詠龍門詩篇沉浸式詩歌接龍、你比我猜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香山寺遺址考古現場,讓孩子們體驗石窟寺考古發掘全過程;在數字化展覽室讓孩子們體驗如VR遊萬佛洞、3D打印流失海外的佛頭、帝後禮佛圖等研究院數字化研究……龍門石窟研究院研學路線中,每一項活動設計都有其意義和目的,都強調通過現場體驗,讓孩子們有所收獲。

龍門石窟龍門古街推出的國潮遊園會

圖源:龍門石窟公衆号

一條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獲的研學路線要考慮哪些因素、是怎樣設計的?于會青以自己曾設計的雲南高黎貢生物多樣性研學項目舉例。“高黎貢生物多樣性項目一是考慮到和當時學生的知識儲備匹配度;二是項目約有16公裡的徒步,可以鍛煉學生的體能并在沿途學習相關知識,有類似野外調研的體驗;三是高黎貢山地大人少,無論鳥類還是植物等物種都很豐富,可以不受幹擾,進行投入地學習。”

而具體到活動方案和路線設計,要有更多更細緻的考慮。于會青在方案中加入讓同學自己講植物、觀鳥畫鳥等環節,以及深山野炊、攀樹、泡野溫泉、做推銷員售賣當地松花糕等活動,讓孩子有更多體驗感。課程老師都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植物學專業畢業,并有多次研學帶隊經驗。

行走在路上,收獲與成長也在路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研學項目負責人、貝格爾研學創始人劉文澤認為,研學特别強調參與度和自主權,研學課程與學校課程的不同之處,在于研學過程中學生有很多自主學習和決定的空間,他們有決策權和參與感,學習會更有興趣和動力。

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研學?答案呼之欲出——在内容設計、路線開發、過程評估、總結反饋等各環節把控質量,有專業團隊保障,把教育功能和知識性貫穿研學旅行,讓孩子們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看到并充分感受更大的世界,有深度體驗感,有滿滿獲得感,真正研有所得、學有所思、旅有所樂、行有所獲。

四川雅安雨城區學生參加研學活動

圖源:雅安市人民政府

攜程旅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更加優質的遊學産品,幫助廣大青少年建立起更強大的文化自信,讓少年們帶着課題去研究、去實踐,學會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03

如何叫好又叫座?

近年來,每逢寒暑假,研學旅行成為很多家庭的“标配”。尤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要求和全面“雙減”政策的實施,更大地釋放了市場需求,使研學旅行市場的空間不斷擴大,成為文旅消費重要的增長點。但與此同時,快速發展的研學旅行市場,存在大量粗放型、體驗差的産品。

史家珍表示,目前,研學遊存在門檻較低、市場良莠不齊、缺少規範,研學産品缺乏專業性、流于形式、出現“遊而不學”“學而不研”等問題,沒有真正做到學遊并重。很多學校對研學教育的宣傳和普及不夠,導緻學生未将增長見識作為研學的主要任務,家長讓孩子參與研學旅行的意願不足。

“目前研學市場處在上升期或者說是野蠻發展期,各種機構都在做這件事,雖是行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但确實存在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劉文澤說。在于會青看來,一方面,很多從事研學活動的機構目前還處于探索磨煉階段,工作人員水平不穩定,現實呈現的研學方案與理想中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家長對研學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心疼孩子等原因對研學旅行發展形成來一定阻礙。

開封學生走進山陝甘會館了解體驗非遺

圖源:開封市文廣旅局

如何在行好萬裡路中讀好萬卷書,讓研學旅行叫好又叫座?同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竹婷指出,研學旅行中,産品是核心。課程設計要針對年齡段進行劃分和設計,避免同質化,提升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不斷激發市場潛力。要做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研學旅行産品,必須将專業教育知識、旅遊資源和成熟的商業模式相結合,才能接得住釋放的市場需求,同時,相關政策扶持和監管措施、行業規範等,也需要逐漸完善。

“研學應針對不同受衆研發不同的課程,并培養一批優秀的研學人才,使研學課程常有常新。此外,應制定出台研學遊營地建設、接待、管理、服務等各環節的地方标準和國家标準,并嚴格評定等級,建立監督機制,實行動态管理。”史家珍建議,家長為孩子挑選研學産品時,應選擇規範、有資質、口碑好的研學機構,并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适合的項目,同時要注重研學遊老師的背景、資曆、專業度等,因為隻有專業的老師才能讓孩子們真正收獲更多更全面的知識。